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双向奔赴”,中国企业将有哪些机遇 | 专访阿联酋沙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柴绍锦
近日,中国商务部官网发布了《中国—阿联酋经贸合作简况(2022年)》,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与阿联酋双边贸易额992.7亿美元,同比增长37.4%。其中,中方出口53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4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8.9%。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对阿联酋直接投资存量118.8亿美元。2022年,对阿直接投资流量为16.1亿美元。
而与阿联酋接壤的沙特,这两年也与中国众多企业和代表团频繁互动。去年,沙特当地中国投资机构易达资本接待了超过500家中国来访企业和机构,今年到访的代表团和企业更为密集。2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带领的香港代表团和内蒙古商务厅代表团相继到访沙特;3月,广西2023年中国(广西)-沙特阿拉伯经贸合作对接会在利雅得市成功举办;4月,启迪之星开启招募计划,带领在孵企业及有意向出海中东的科技型企业走进沙特阿拉伯。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沙特双边贸易额达1160.4亿美元,同比增长33.1%。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众多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在中国的投资也“动作频频”。先有中东资本与国内高合汽车、前途汽车及蔚来汽车等合作,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来了一波“扫货”式投资;后有沙特阿拉伯主权基金旗下投资公司、阿联酋G42 Expansion Fund、阿联酋第三大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等在北上深等城市前赴后继设立办事处。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1月-8月,中东资本投资中国企业事件数量超10起,投融资事件涉及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另外截至今年6月末,阿布达比投资局和科威特政府投资局分别现身于26家、36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数量相较于去年年底的21家、25家均有明显增加。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正进行着一场“双向奔赴”,这种热潮为何会出现?跟以往中国与中东之间的经贸往来合作又有什么新的不同?在这一潮流下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迎来了什么机遇?
围绕上述话题,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日前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广州论坛2023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对阿联酋沙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柴绍锦进行了专访。
阿联酋沙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柴绍锦在广州论坛2023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
海湾阿拉伯国家从“向东看”到进一步“向东行”
Q1: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频繁发生的商业经济互动。您认为这种“双向奔赴”的新热潮为什么会产生?是在什么大环境背景下产生的?
柴: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个主要的大背景。一方面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各个大国都在试图突破原有的经贸交流格局,向新的区域板块扩张移动。对中国而言,也在从传统的对欧美贸易,逐渐向东南亚、中东地区倾斜。过去中国其实和中东、非洲等地区已经有很大的贸易量,中国是阿拉伯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如今这种经贸互动频率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GCC国家(编注:GCC指海湾阿拉伯国家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成员包括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巴林6国)在阿拉伯之春、美国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等政治性事件后,意识到依靠单一盟友的不可靠性,也想寻求更多像中国、俄罗斯这样的替代性伙伴,采取对外政策以及政治安全多元化策略。同时他们想在各方面建立战略自主,延伸到经贸上,也在寻求新的贸易规则体系,包括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在投资上也更多元化,从传统到华尔街投资如今也扩大到其他国家进行产业投资。
在这两个大环境背景下,我们便看到最近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这种双向的经贸、金融、投资产业合作有加深的趋势和走向。
Q2:您也提到过去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其实已经有不少经贸互动往来,在您看来,如今这种新的“双向”互动和之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柴:我认为现在是中国跟阿拉伯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这个“最好”体现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交流等方方面面。
政治上,中国与海湾六国加上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如今的政治互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例如在联合国框架下在一些国际问题以及彼此的政治诉求上总是互相支持。
文化上,现在沙特、阿联酋甚至埃及这些国家都掀起了一股“中文热”,当地公立学校从七年级开始就教授学生中文,从机场到主要的旅游地标也都有中文标识,民众对中国的友好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经济上,则是从以前的传统贸易,例如中国从中东国家买油、中东国家买中国的工业制造品,到现在扩展到双向投资。而且中国正在深度参与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包括为当地修建铁路、港口等。
事实上去年俄乌战争以来,这些石油国家中已经出现一个战略判断,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利用石油获取繁荣的机会,因此他们现在一是抓紧在积累更多的石油财富,二是都在想办法将之前积累的石油财富转换成新的生产力。这些国家现在都在寻求工业化转型和多元化改革,以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发展。阿联酋最早从20年前便开始改革,现在沙特和卡塔尔也在进行大幅改革。而中国刚刚走过制造业以及工业化发展这个阶段,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正好跟中东现在的发展需求契合。
此前海湾国家已经在“向东看”,现在不光是“看”,而是真正“向东行”,要跟中国真正发展关系,展开投资、产业合作等。
近两周,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海格、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电动车提供的摆渡巴士服务。(新华社/图)
中东创业热:中国企业机遇不少,但需结合自身商业模式
Q3:包括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近年来都在试图进行多元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例如沙特提出了“2030愿景”,阿联酋也提出了数字经济战略。现在这些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为如今想要出海中东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何种机遇?
柴:变化非常大。其中又以阿联酋的改革和变化力度最大。阿联酋是最早开展改革和经济多元化转型的,这两年开放幅度也越来越大。自2021年后,阿联酋进一步开放外国人投资政策,允许外国投资者拥有在案公司100%的所有权(编注:在此政策之前,外国人在阿联酋的公司最多持股49%),以及给外国投资者颁发10年居留“金卡”。因应投资贸易便利化,当地在一些社会风俗上也进一步开放,如进一步放宽酒类消费限制。
沙特作为穆斯林世界的“领头羊”,某种程度上与阿联酋存在区域竞争关系,在吸引外资上也有一些配套措施。如今沙特在社会改革幅度上也令人惊讶,如开放女性开车。在首都利雅得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中餐厅、中国人开办的民宿等,类似的服务业也有不少变化。
之前已经提到,现在这些国家从政府到民间层面,对中国以及中国人都非常友好。这些国家在经济改革和工业化过程中,就像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正在进一步释放活力,企业有机会、“有活干”。而当地也具备一定支付能力,因此中国企业去到当地无论是做工程,做贸易或者合作投资都好,回报和利润都还不错。
但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去到中东都一定能赚钱。如果要真正在中东发展,还是要做好长期耕耘的准备,并且要懂本地的商业文化、建立较好的盈利模式,以及避免一系列的风险和陷阱。
Q4: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可以如何在中东取得发展?
柴:主要还是思考企业自身商业模式,以及所处赛道适合如何发展。中东地区能源便宜而且靠近本地市场,当地的自由贸易区、工业区也有一些优惠政策支持,过去国企在中东参与基建类建设以及投资钢铁厂、药厂等,现在私企也可以做类似投资。
另一方面,现在这些国家都在发展人工智能以及进行数字化转型,也有不少相关业务的机会,如智慧城市等。现在中国头部的企业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扎根中东,国内其他企业可以在他们打造的生态上跟过去。
对广东而言,外贸是强项。1000多年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建光塔寺(怀圣寺),在阿拉伯世界一说广东大家都知道。我认为广东要将这方面继续做好做精,例如可以考虑广交会能否作为一个城市品牌“走出去”。在迪拜有义乌小商品城,过去也有中国龙城,都是在当地合作把场所建好,然后由中国管理方在中国招商,直接对接厂家和贸易商。我觉得广东或广交会也可以有类似做法。
行业抱团出海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广东佛山的家具行业。现在海湾诸国都在城市化过程中,建材市场非常大,虽然中国商人已经在那边开展了不少业务,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零散化、品牌不够突出,质量也参差不齐。可以整合行业资源在当地建一个展示中心或营销中心,结合数字化技术,为客户定制需求。客户只要来到展示中心,输入需求,工厂这边就可以马上对接,形成解决方案,可以给当地客户形成深刻印象,有利于将佛山家居城这一城市名片“打出去”。
今年9月,华为云在沙特正式开服。(新华社/图)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来中国:双方信息差需进一步弥补
Q5:今年以来,也有一批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国内一些产业进行投资或前往中国开设办公室,引起商界瞩目。您认为这些投资是否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些机遇?
柴:最近包括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的主权财富基金以及他们旗下的各个家族财团、资本公司与国内开展了一批密集的互动,也去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考察产业,了解风投机会。但在这个趋势中,我个人认为双方的期待值目前可能还存在一些盲点。
一方面,这些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拥有者虽然是阿拉伯人,但实际管理团队以欧美或受过欧美教育的人士为主,他们过去主要的投资标的以欧美产业居多,熟悉的也是欧美的体系制度,对中国的金融政策、资本市场等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有不少本地的“功课”要补。
另一方面,这些主权财富基金其实也有自己的投资优先性,同样不是钱多就会投,重点还是希望投向跟自己国家战略相关的产业,包括新能源、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而且通过投资布局,他们也希望在合适的模式下,把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的一部分转移到他们本国,让他们国家在产业升级或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受益。因此相比一般的商业投资和短期暴利,他们也更追求稳定、长期的投资增长。
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和机构从过去的贸易思维(transition)转变为交易性思维(transaction),以前可能是“你买我卖就结束了”,现在要从推动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思维出发思考合作。
之前国内看到中东主权基金来了,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或项目,都“一窝蜂”地蜂拥而上,这样其实有点浪费彼此时间。我认为现阶段需要整合资源,组织一些较好的财团企业或一地有代表性的优质产业,去跟这些基金商谈,比如广东就可以以广汽为龙头代表与这些基金接触,再带动起一批相关的优质制造业企业。当这些基金看到这里有优质的技术和产业链,投资的机会将更大。
另外不同主权财富基金也有自己侧重的关注点,例如阿联酋第三大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更偏向一些全新、突破性的项目。这方面还是需要国内多做一些功课,针对不同基金的特性和需求开展合作。
出品: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经纬线工作室
记者:陈诗欢
编辑:陈珊
🐷
智慧商业
默默
👏👏